观察一行业,不是只看它在乐观时是否蕴藏风险,更应该关注它在逆境中挖掘的亮点。
从贵州茅台于3月7日率先公开披露2022年1-2月经营数据开始,随后山西汾酒、今世缘、酒鬼酒等多家白酒企业也纷纷发布了1-2月经营数据,大多数企业的销售额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此外,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舍得酒业等酒企也公布了2021年的业绩报告,这种趋势证明了中国酒业依然向上。
一眼看去,似乎所有中国酒企都在同时公布1-2月的经营成绩,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密集。不难理解,这样的集体亮相不仅是为了撬动市场信心,还是为了稳定资本的情绪。
但是事实上,中国酒业所面临的挑战远比表面看上去的美景更为复杂。就算是近几年的酒市大爆炸,新注册的酒企增长率仍有所下降。同时,每年因生产、经营等原因而停工的酒企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中小型酒企面临日渐恶化的生产经营环境。
全国饮酒文化升级促使消费者对酒品和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著名酒厂不断在实行渠道扁平化的战略,逐步挤压区域市场。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乡镇市场的萎缩。因此,中小型酒企在二三线市场的价格优势已难以维持,一方面面临销售基本盘和价格带的全面失利。尤其是疫情爆发,酒类消费场景几乎消失殆尽,能够提供销售渠道的餐饮业和会务市场都大幅缩减,更加严重地冲击了中小型酒企。
看到中小型酒企目前销量难以提升,我们不禁深感担忧。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酒行业正值产能过剩和消费低迷的时刻,中小酒企的出局与整体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其实,中小型酒企难以生存的本质原因在于它们缺乏品牌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凝聚力。在中国酒行业以品牌和品质为维度开始了新的分化的背景下,名酒企与非名酒企经验的发展轨迹与规模也有所不同。
中国酒的强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交属性的用酒需求的增强,名酒具有品牌价值和金融增值属性,价格随之水涨船高,成为中国名酒的宠儿;二是随着电商和团购等新渠道的发展,大众酒类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消费者理性消费回归,市场变得更加碎片化。
当然,我们不否认中国酒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变化必将促使中国酒业加速升级和转型,为行业带来更多机会,也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品质和多样性。让我们期待中国酒业的更美好未来!
中国酒类产业的分化趋势不可避免地反映了消费者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品质生活的需求。然而,这种趋势也意味着中国酒类竞争的核心元素正在从简单的价格竞争转化为基于文化的品牌和技术的品质竞争,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自2016年以来,我们逐渐发现整个中国酒业的产品价格不断攀升。头部名酒和区域名酒,无论是高端消费还是大众消费,都面临着价格大幅提高的挑战。酒企采取的自我提价策略是中国酒类消费结构升级的表现,这是正常市场经济的特征。但是,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政策的广泛干预打破了中国酒类价格上涨的进程。原本以拉高产品价格来刺激渠道囤货为核心的市场策略逐渐失效,导致市场渠道周转率下降。叠加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整个中国酒类市场的动销率也在下降,使得产业库存压力增大。
现在,中国酒类产业正面临着存货成为行业性问题的挑战。这意味着,中国酒类产业的高速增长时期正在终结,进入了一个更为理性的发展时代。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其自然规律。在这一时刻,或许更应该看到中国酒市头部酒企之外的那些实实在在、务实理性的态度。